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1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联防联控方案的通知

点击次数:481   下载次数:0
正文: 

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厅(委、局):

  当前,南方早稻已陆续进入移栽期,中稻育秧工作也相继展开。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开展2011年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的意见》精神,落实农业部关于加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联防联控工作要求(农办农〔2011〕7号),我部研究制定了《2011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联防联控方案》。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当地实际,细化工作方案,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最大限度降低病害危害损失。

                                   二○一一年四月二十四日

               2011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联防联控方案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由迁飞性害虫白背飞虱为主要介体传播的恶性病毒病,一旦发生流行,控制难度极大,将给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造成毁灭性危害。2009年以来,该病害在我国南方稻区发生范围迅速扩大、发生程度不断加重、成灾风险不断加大。据专家分析,2011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形势较为严峻,为及时有效控制危害,保障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一、发生形势及防控任务

  专家分析认为,由于传毒介体发生量大面广、田间毒源扩繁能力强、介体传毒与水稻易感生育期吻合程度高、稻作制度复杂适宜发生流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我国华南双季稻区、江南单双季稻混杂区发生形势异常严峻,西南单季中稻区流行风险显著增加,长江中下游、江淮单季晚稻区潜在流行风险加大,对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影响不可低估。2010年虽经大力组织防控,减少发病面积3000万亩以上,但发生仍达1800万亩,局部地区稻谷产量损失严重。根据境外虫源和毒源基数,结合我国水稻种植情况分析,预计2011年该病害在华南、江南稻区严重发生,西南稻区重发面积进一步增加,长江中下游、江淮稻区发病范围进一步扩大,全国发生面积将达5000万亩以上,需实施“治虫防病”预防控制面积约1.2亿亩次。

  二、防控思路与目标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建立大区联合监测和信息共享机制,全面掌握白背飞虱种群消长和带毒率动态,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切实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防控;根据不同区域发生特点,实施协调配合、整体联动的分区治理对策;强化防控属地管理责任,因地制宜组织打好“治虫防病”战役,落实“抓前期保后期”、“抓秧田保大田”等预防控制措施;加强农科教协作攻关,开展病害发生规律、防控技术研  究和集成示范推广。通过联防联控行动,力争将华南、江南重点发生区病丛率控制在3%以内,有效遏制西南、长江中下游和江淮稻  区大面积流行,保障水稻生产安全。

  三、防控对策与措施

  (一)开展大区联合监测。组织实施大区联合监测,全面掌握白背飞虱及其带毒率消长动态,确保不因监测预警不到位贻误最佳防控时机,导致病害大面积流行蔓延。

   1、及时跟踪境外病虫发生信息。由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牵头,组织有关专家和植保机构,与越南等传毒介体白背飞虱虫源地建立定期信息交流和实地考察机制,掌握境外虫源地传毒介体和病害发生情况,分析评估对我国的影响。

  2、全面监测传毒介体发生动态。根据白背飞虱迁飞路径和发生规律,由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承担水稻重大病虫系统监测任务的352个区域性站点,按照统一标准开展白背飞虱监测调查,准确掌握传毒介体发生和消长动态。

  3、系统检测白背飞虱带毒率变化。由联防联控专家指导组牵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协助,每个协作省份确定

3-5个代表性站点,4月下旬至7月中旬,按统一采样标准、统一检测方法,系统采样监测白背飞虱带毒率。
   其中,华南农大周国辉教授负责组织广东、广西、海南,江苏农科院周益军研究员负责组织江苏、安徽、江西,福建农林大学吴祖建教授负责组织湖南、福建,贵州大学宋宝安教授负责组织贵州、云南、四川、重庆,浙江农科院陈剑平研究员负责组织浙江、上海,中国农科院王锡峰研究员负责组织湖北、河南带毒率检测工作。

  (二)建立信息共享机制。规范信息报送与发布制度,加强省际间、农科教间信息交流,建立管理平台,实现信息共享。

  1、规范信息报送制度。各联防联控协作省份严格执行重大病虫发生防控信息周报制度,定期汇总虫情、病情及防控情况,报送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并通报协作组成员单位和相关专家。防控指导组专家及时将相关省份带毒率检测结果通报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和协作单位。

  2、及时发布病虫预报。各联防联控协作单位建立虫情、病情定期会商制度,及时发布长、中、短期预报或警报,科学制定防控策略。通过网络、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及时向公众发布病虫发生情况及防控技术信息,积极推进病虫电视预报工作。

  3、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由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负责,建立白背飞虱虫情、带毒率检测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防控等信息报送和共享管理网络平台,各协作单位组织做好填报工作,实现虫害、病害监控信息和治理技术网络化管理、查询和共享。

  (三)实施分区治理策略。根据我国水稻生产布局,传毒介体白背飞虱发生规律和病害发生流行特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分为华南双季稻发生区、江南及长江中游单双季稻混栽发生区、西南单季中稻发生区、长江中下游和江淮单季稻发生区4大区域。针对各区域发生实际,以省(区、市)为单位,采取相应的防控对策。

  1、华南双季稻发生区。包括海南、广东、广西,以及福建、江西和湖南南部水稻种植区,是目前病害重点发生区,其发生流行不仅影响当地水稻生产,也直接关系到江南等稻区的发生和危害。该区域应全面加强监测预警,落实“治虫防病”预防措施,并从全国防控工作大局出发,加强早稻中后期白背飞虱统防统治,降低江南、长江流域虫害发生和病害流行风险。

  2、江南及长江中游单双季稻混栽发生区。包括福建、江西和湖南中北部,湖北、浙江及安徽南部水稻种植区,由于水稻生育期不一,白背飞虱迁入传毒与水稻秧苗期吻合几率较大,近年来病害发生呈明显上升态势。做好该区域防控不仅能减轻当地危害,而且能防范病害向长江中下游及江淮等稻区扩展。该区域应强化秧田期预防控制措施,遏制病害扩展蔓延;同时,重点加强水稻中后期病虫防控,尽量减少外迁虫源和当地辗转危害。

  3、西南单季中稻发生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水稻种植区,大部是传毒介体白背飞虱常年重发区,病害已在局部发生。由于地形复杂、耕作制度差异较大、介体传毒与水稻敏感生育期吻合程度较高,一旦带毒率上升,病害具有极高的流行风险。该区域应全面加强白背飞虱带毒率检测,提高专业化统防统治和应急防控能力。

  4、长江中下游和江淮单季晚稻发生区。包括江苏、上海、湖北和安徽以及浙江中北部、湖北北部、河南南部水稻种植区,近年病害仅在个别田块发现。由于常年白背飞虱迁入危害期与水稻秧苗期吻合几率不高,病害大面积流行风险相对较低。该区域应重点加强虫情监测和带毒率检测,关注传毒与水稻秧苗期吻合度,同时结合水稻条纹叶枯病、普通黑条矮缩病等病毒病总体防控战役,减轻害虫危害和病害流行风险。

  (四)落实关键技术措施。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恶性病毒病,一旦发生流行,造成产量损失不可逆转。必须立足于预防这一基础,采取综合防控措施,遏制病害发生和扩展蔓延。

  1、物理防控措施。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拔除病株并移苗补插,降低田间毒源基数,减少白背飞虱再次传毒危害。重点发生区推行中晚稻集中育秧,覆盖防虫网或无纺布,阻止白背飞虱迁入秧田刺吸传毒危害。

  2、生态避害措施。在不影响作物产量的前提下,适当调整播种期,尽量避免作物易感病生育期与害虫传毒高峰期吻合,减轻病害发生。根据各地温、光、水等条件,因地制宜倡导中、晚稻品种由杂交稻、常规籼稻改为粳稻,降低病害危害损失。

  3、科学“治虫防病”。抓住水稻播种至分蘖期这一关键时期,一是落实药剂拌种和浸种处理措施,或秧苗两叶一心期喷施杀虫剂加抗病毒剂预防保护措施;二是落实带药移栽措施,秧苗移栽前1周内喷施一次保护药剂,或移栽时采取内吸性杀虫剂浸秧,预防病虫害发生;三是返青期至分蘖期根据白背飞虱种群数量和带毒率检测结果,喷施速效和持效杀虫剂以及抗病毒剂,降低病害流行风险。

  种子处理和带药移栽可选用吡虫啉、吡蚜酮、烯啶虫胺等药剂,秧田和本田喷雾可选用噻嗪酮、吡虫啉、吡蚜酮、醚菊酯、烯啶虫胺等药剂,注意轮换用药和安全用药。

  (五)强化协作攻关研究。通过农科教密切配合,产学研紧密结合,加强病害发生规律、综防技术等研究与集成示范推广,为区域联防联控和可持续控制提供技术支撑。

  1、加强灾变规律和预警技术研究。进一步加强病害发生流行灾变规律、栽培方式与病害流行机制、传毒介体种类与传毒能力、田间发病与产量损失关系,以及带毒率简易快速检测技术等研究,科学指导监测和防控工作。

  2、加强关键防控技术研究。加大治虫防病药剂筛选和研制力度,制定科学用药策略;进一步优化物理防控、生态避害以及“治虫防病”等综合防控措施;加快作物抗病性资源的筛选和创制,为病害长期治理奠定基础。

  3、加强综防技术集成示范。广东、广西、湖南、江西、贵州等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重点发生区,各建立

2-3个综合防控示范区,组装配套并集成示范综合防控技术措施,加大推广普及力度,不断提高病害治理水平。

  四、防控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防控责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有效防控,是保障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安全,实现全年粮食生产目标的关键措施,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要把防控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尽快建立健全病虫防控指挥机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多渠道增加投入,全面落实属地防控责任,科学制定防控预案,强化督导检查和技术指导,切实落实联防联控措施。

  (二)广泛宣传培训,普及防控技术。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控适期短、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农民难以掌握。各级农业部门和植保机构要通过电视预报、广播、组织现场会等多种形式,宣传普及防控技术,加强综防技术的示范展示,防治关键时期组织技术人员分片包干,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不断提高防治技术的到位率。

  (三)推进统防统治,提高防控效率。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由迁飞性害虫白背飞虱传播,一家一户防治难以取得理想效果。各地要按照我部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部署和要求,引导扶持发展专业化防治组织,加强人员培训、技术指导与咨询服务,规范防控作业管理,发挥其“治虫防病”示范带头作用,努力提高防控效果、效益和效率。

  五、2011年联防联控行动计划

  (一)2月上旬,印发《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联防联控工作的通知》,成立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联防联控工作组和专家指导组,启动联防联控行动。

  (二)4月中旬,种植业管理司组织召开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联防联控座谈会,分析形势,研讨防控对策,制定工作方案,安排部署以区域治理为重点的联防联控工作。

  (三)4月下旬-7月中旬,由联防联控专家指导组牵头,全国农技中心协助,组织开展传毒介体白背飞虱带毒率系统检测,为监测预报和防控决策提供依据。

  (四)5月上旬、6月上旬,由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专家指导组协助,分别组织华南和江南、西南和长江中下游以及江淮稻区,省级植保机构和重点县市专业技术人员监测与防控技术培训。

  (五)5月上旬开始,在广东、广西、湖南、江西、贵州等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重点发生区,每省建立

2-3个综合防控示范区,开展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综合防治关键技术集成示范,为区域联防联控和中长期治理积累经验。

  (六)5-8月份,分区组织发生趋势会商、防控现场观摩、农民技术培训等相关联防联控活动1-2次。各大区分别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四川省、江苏省植保站牵头组织,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专家指导组配合并提供技术支持。

  (七)6月上中旬、7月上中旬,抓住传毒介体白背飞虱发生危害高峰期和病害流行关键期,种植业管理司组织防控工作督查指导组分赴华南、江南等重点发生区,检查指导并协助地方做好防控工作。

  (八)11月上旬,种植业管理司组织召开年度总结会议,全面总结联防联控工作成效和经验,进一步研讨完善监测防控对策措施,为病害综合防控和可持续治理奠定基础。


发布文号:农办农〔2011〕38号
发布单位:农业部
实施日期:2011-05-23
国别:中国
  1. 编译服务:植物病毒学
  2. 编译者:戴红君
  3. 编译时间:2017-07-15